|
產糧大縣如何“破繭”化為農業強縣來源:農民日報 西堰村依山傍河、田少坡多,是四川省榮縣眾多丘陵農村中的一個。 這個小村莊,在新中國成立后的相當長時期里難覓溫飽的路子;改革開放后,靠著稻菜輪作的法子“穩住糧食,賺到票子”;過去二十年中,又遭遇了農村勞動力外流、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等發展困境,但最終,西堰村民憑著超前的眼光、創新的勇氣和持恒的奮斗破繭成蝶,實現了村美民富產業興。 如西堰村一樣,榮縣不少的鄉村都經歷了大致趨同的發展過程,完成了從瘠薄的丘陵地中刨食到淘金的轉折,共同譜寫了增糧興業富民的縣域發展交響曲,如今正并肩走進鄉村振興的藍圖里。 一路走來,西堰村民,同榮縣50萬農民一起,邁過了限制鄉村和農業產業發展的一道道坎,為回答“產糧大縣如何邁向農業強縣”的難題貢獻了經驗和智慧。 一破“糧強民不富”難題 糧豬安天下的四川盆地,農業生產資源稟賦優越,涌現出不少產糧大縣、生豬養殖大縣。然而,糧強民不富,一直是困擾這些農業大縣的難解之題。 榮縣在一段時間內亦曾如此。 新中國成立初期,得益于興修水利擴大保灌面積,逐步改變糧食“風調雨順大增產,一遇干旱垮下來”的局面;再加上引進作物良種、合理施肥等原因,這座丘陵縣的糧食產量穩步上升,1949年還不足15萬噸,1978年就翻番到30.97萬噸,實行聯產承包后的1985年更是達43.98萬噸。 就這樣,榮縣硬是依靠人努力,躋身榮譽與使命兼具的“產糧大縣”之列。然而,農民人均只有1畝多耕地,種糧效益并不高,要進一步從土地里再刨出一個好光景,卻是難上加難了。 但是,榮縣為糧“繭”所縛卻并未困頓,30多年里不僅抽繭成絲——變穩糧責任為發展基石,而且羽化成蝶——實現產業繁榮、農民富裕。 近年來,榮縣二三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農業也沒有掉隊,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在全縣GDP中占比約1/4。特別是做到了糧食面積和產量始終不降、蔬果茶等特色產業產值競相上升,從一個計劃經濟時期的“交糧大縣”,成長為農業產業全面發展的“N好生”——11塊國家級、16塊省級農業類先進牌子掛滿榮譽墻。 過去5年,榮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速超過9%,去年達到15692元,較全省平均水平高出2361元,較全國也高出1075元,被評為四川省農民增收工作先進縣。 榮縣破題的辦法,并非石破天驚的“創舉”,而是根植于數千年中華農耕文明之中的古老智慧——糧經復合、稻菜輪作。 農業的自然屬性決定,在有限的空間里獲得盡可能多的產出,必須高效地利用土地。這一樸素的道理,在榮縣被西堰村民率先付諸實踐并取得巨大成功。 上世紀80年代末,計劃經濟體制冰封漸融,農產品市場逐漸放活。旭水河畔西堰村的水稻收獲后,幾戶農民試著在曬干的稻田里種下茄子、番茄等越冬蔬菜。來年5月,蔬菜收盡,村民們又在菜地里灌上水,再種水稻。 稻菜輪作,糧食有保證,還能多收一季菜。嘗到甜頭的村民繼續干,看在眼里的同村人也開始模仿。一些種植戶還將外出務工村民的地流轉過來,逐步擴大規模。稻菜輪作模式以西堰為中心,在該村所屬的鼎新鎮逐漸推開。 然而,村民種菜都是土把式,在現代技術和市場營銷方面都是兩眼一抹黑。怎樣讓菜產得好、不愁銷、價錢高,村鎮兩級經過持續努力,支持、鼓勵菜農抱團建合作社,培育了一批業務素質強的農業技術員和營銷經紀人隊伍。 時值5月,其他地方的番茄、茄子等還未大面積上市,西堰村的“菜農”已經開始“數票子”!暗静溯喿,村里的蔬菜錯季上市,村民的收入更高!贝妩h支部書記、種植大戶陳萬洪流轉土地30多畝,蔬菜上市旺季每3天就能售出一車菜,每車純利潤上萬元。 “面積從幾十畝起步,發展到現在的4萬多畝,去年全鎮蔬菜產值4億多元,平均每畝產值過萬元!倍π骆傛傞L宋世金說,再算上每畝超千斤的水稻收成,就有了老百姓口中的畝產“千斤糧、萬元錢”。 如今,鼎新鎮的蔬菜產業,無論是優良品種、先進技術的引進推廣,還是安全用藥、質量檢測的指導實施,亦或是包裝儲運、銷售入市的順暢連接,都已較為成熟完善。 鼎新種菜,榮縣其他鄉鎮則發展起茶、柑橘、中藥等產業。榮縣縣長鄭小清介紹,榮縣100萬畝糧食生產面積中,至少1/3是水旱輪作、糧經復合基地,催生了全縣21個“現代農業萬畝億元示范區”。 “稻菜輪作的價值不僅在于實現了農業生產在時間與空間上的延展,更蘊含了榮縣農民對土壤健康的關照!彼拇ㄊ∞r業科學院研究員唐麗分析,一季水稻后,土里的病原菌和蟲卵大大減少,蔬菜病蟲害發生風險降低;同時,水旱輪作使土壤里的厭氧有氧微生物交替繁殖,有利于土壤理化性質的改良,更加適宜綠色和無公害蔬菜的生產。2017年,榮縣成功躋身全國首批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 二破“內卷化增長”魔咒 如果一個區域的發展只能停留在簡單層次上的自我重復,而無漸進式的發展,學術界就稱之為“內卷化增長”。 對榮縣而言,季復一季的稻菜輪作,意味著農民年復一年地勞作其中,僅靠勞動力的重復投入而無種植模式、技術的升級進步,顯然就中了“內卷化增長”的魔咒。 當了解到榮縣近年來在農業產業提質增效方面的做法時,記者的顧慮打消了。曾長期從事農業工作的榮縣政協主席鄒崇霞告訴記者,在品種革新和增產技術同時作用下,榮縣水稻生產的成本在下降,畝產卻在穩定上升。 旭水河、越溪河兩岸的稻田,一畦連著一畦,像一條翠綠的玉帶緊貼大地,足有上百公里。榮縣以政策鼓勵推廣蓄留再生稻,每年8月下旬,頭季水稻收割后,稻農會往田間施灑促芽肥,稻樁重新發苗、長穗,兩個月后可再收一季稻。 去年,榮縣蓄留再生稻面積達28萬畝,平均每畝因此增產150公斤以上。 農業科技這一現代農業要素的注入,讓榮縣人挑起保障糧食生產重擔的信心倍增。2018年,榮縣在連年獲得中央財政產糧大縣獎勵的高起點上自我加壓,定下了用5年時間增產10萬噸糧、創建年產糧50萬噸國家超級產糧大縣的新目標。 糧食生產穩中有升,榮縣在發展經濟作物上更放得開手腳了。1月,旭水河沿岸的29萬畝蔬菜開始采摘上市;3月,西北山區的10萬畝茶園吐翠;5月,新橋鎮的2萬畝枇杷黃透了;8月,樂德鎮紅土地上的小辣椒紅彤彤;從9月開始一直到來年3月,全縣22萬畝早、中、晚、極晚熟柑橘漸次成熟……春夏秋冬,四季農忙。 在縣委、縣政府的努力下,以四川省蔬菜首席專家李躍建為首的四川農業科學院川南蔬菜專家工作站落地榮縣,包括優選品種、嫁接防病及集約化護根育苗技術、設施優化與調控技術、冬春促成夏秋避雨技術、水肥一體化減肥增效技術在內的10大綠色蔬菜生產技術得到較普遍的集成應用。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盡可能減少勞動力投入,榮縣正努力推動適合丘陵地區的農業機械普及。在鼎新鎮,一項利用小型旋耕機實現“免耕”的技術得到了普遍應用——收完菜灌上水后,農民直接在種菜的廂溝上插秧,水稻收獲后,用機械稍微將土翻松,不用重新開廂便可種菜。 一項項科技要素進了糧田菜地,限制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內卷化”的魔咒被徹底打破,榮縣穩糧增收的底氣更足。 三破“結構性失衡”困境 河口鎮是榮縣最南部的鄉鎮,再往南就是有“長江第一城”之稱的宜賓市了。讓河口鎮聲名遠播的,不是她的萬畝柑橘和稻田,而是燒烤。河口鎮副鎮長虞文春告訴記者,河口鎮足有數千人在陜西西安、四川成都等地做燒烤生意。 窺一斑可見全豹。在榮縣,常年外出務工的農民有20多萬人,占農村勞動力總人數的近60%,農村勞動力結構性短缺愈發凸顯,“誰來種地”問題隨之而來。 與此同時,由于市場逐漸發生變化,榮縣農業產業內部品種之間也出現了結構性失衡。古佳鎮河壩灣村是從上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大面積種植柑橘的特色產業村,如今效益不好的早熟品種占了大多數,效益最好的晚熟品種僅不過15%。 此外,產業鏈條短、有規模無品牌等問題也開始困擾榮縣農業產業發展,如縣北山區20萬畝茶園(其中10萬畝為油茶)已成為四川早茶的核心產區,但榮縣茶企業、茶品牌尚沒有發展起來。 要一一打破這些困境,必須借助有形之手的力量。 在榮縣縣委書記韓明?磥,榮縣農業產業升級有經驗技術、交通運輸、市場營銷等優勢,只要政府引導得當,就一定能再上層樓。 “我們縣生態環境好,長期以來在農民中間沉淀了豐富的糧經復合種植經驗,農戶的觀念開明超前,對新技術的吸納能力強,規模也有了一定基礎,在‘種得好’方面不成問題!表n明祝進一步分析說,穿過或鄰近榮縣的高速公路就有4條,雅眉樂自城際鐵路正在建設中,農產品能夠快速“運得出”;成渝城市群的繁榮帶來了更廣闊的市場,榮縣一大批職業經理人隊伍在外積極開拓市場,好產品定能“賣得俏”。 韓明祝的認識,目前已成為榮縣廣大干部群眾的共識,并且落實到行動中來。 2018年,榮縣結合自身農業農村發展實際和弱項短板,確定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358”(三區建設、五個轉變、八大工程)工作思路,將長江上游丘區生態循環農業綠色發展樣板區、全省農業農村改革試驗示范區、盆地中部淺丘農產品主產區作為榮縣進一步穩糧富民的三大立足點,著力建設茶、果、蔬三大產業環線,打造20個現代農業園區,發展“1+4”主導農業產業。 涉及土壤提升、水體保護、農業生產全過程管理、科技投入、金融支撐等方方面面的一攬子鼓勵扶持政策已經出臺并初顯其效——新橋鎮趕場沖村,青年許高明與新婚妻子一起回鄉辦起了家庭農場,養川南黑山羊、種新橋枇杷,試水網絡銷售;正紫鎮刺芭塘村,返鄉農民工張熙流轉了200畝坡地,栽新品柑橘苗,套種上小辣椒;在觀山鎮,種糧大戶們紛紛發展起了稻田生態種養,稻田里養魚蝦、育鱉蛙……在穩糧興業富民的發展之路上,榮縣馬力全開,動力十足。 調查手記 |